跨界书写/黄书琪专栏
写在本文之前,议员自己来写应该如何评鉴议员表现,本身就是一件利益冲突的事情,可是,作为整个议会政治的一分子,看到马来西亚公民社会对议会政治乃至议员表现的某些不符合实际情况之要求,不得不书写此文,让大家了解,如果我们真的希望透过监督、评鉴产生好议员,究竟应该怎么做。
去年,槟城议长刘子健率先推动州议员表现评估机制,同时邀请媒体加入评审团,此举褒贬皆有。表现评估是好的,但不应该局限在议会的表现,而议会的表现更不只是出席率与发言次数,还包括发言素质与提案、质询准备。
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看看我们目前所面对的议会机制,是否让我们的国会议员、州议员能够有所表现。不然,依国外样板画葫芦,我们只会得出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成绩单。
2012年12月,在13届全国大选举行前半年,我有幸拜访台湾的公民监督国会联盟。这是一个非政府组织,每季发行季刊,为每一位立法委员打分数,出成绩单。经过媒体报道,许多立委都渐渐重视这份评比,以此为标准提升自己的表现。
该联盟的办公室靠墙的书架上,一整列,全都是贴好照片、附上政党标识与议员名字的文件夹,一个议员一个档案,清楚收录每一个议员的议会质询记录与新闻等资料,看起来就好像学校老师为学生开的档案夹。
这个提倡透明国会的非政府组织,不是业余操作,而是全职聘请职员的一个财团法人组织,不但每天收集立法院情报,每周发送电子报给订阅对象,每个月举办国会监督论坛,每一季发行国会监督季刊,每半年公布评鉴成绩、举办颁奖礼,同时巡回各地讲座。
每一年,一个会期结束,该组织就会发表国会监督评论;一届四年,还有国会特殊贡献奖,针对环境保护、教育文化、社会福利、劳工权益、性别平等、原住民议题奖励有特别贡献的立委。
该组织关注重大议题,但不是只关注重大议题投票时的出席率,更在意辩论时议员说了什么。
出席率不是全部
这就是我在本文一开始所说的,出席率与发言次数这些量化标准只是评鉴的部分。 在14项评鉴项目中,5项量化,包括多少项预算提案、立法提案、出席率、发言次数;3项质化,即议事影像资料系统、设计的司法案件、议会脱序表现;4项质量兼具,包括揭秘、阳光公益法案、特殊事迹、意见分歧法案。
同时,马来西亚国会与州议会与其他国家立法议会还有一个很不一样的地方,即我们没有政策委员会。所谓委员会,即按照不同政策领域,依照行政部门划分,在国底下细分委员会,一名议员可以参与至少一个到多个的委员会,在委员会阶段的会议中,针对该部门预算、表现、政策方向提出细节质询,行政部门官员也必须前来接受备询。
其重要性等同国会的全院会议,举个容易理解的例子,马来西亚地方议会每一个月开一次常月会议,全体市议员都必须出席,但除了这个常月会议,每一个市议员都还各自负责特定委员会,如财政、执照与卫生、建筑与公共工程、产业税、交通、旅游与自然环境等等。
这些委员会也有会议,所属市议员必须出席聆听官员汇报、提出建言,并表决。
委员会阶段名存实亡
那仔细想一想,我们是否听过,州议员或国会议员出席、召开委员会会议?有,公共账目委员会、特权委员会等等议事规章里设下的委员会。
除此以外呢?我们是否听过国会议员特别针对教育大蓝图召开教育委员会会议?亦或是针对马来西亚公共交通发展或马航连续两起空难事件召开交通委员会会议?
除了雪兰莪州在有好几个委员会,如专为解决水供而设的水务管理委员会,县土地局、地方政府、政府机构、法定机构与政府子公司、消灭贫穷等等,从国会以降到大部分的州议会,都没有所谓的委员会。
不过,马来西亚议会依然留有委员会阶段,例如说预算辩论一读,即提呈文件之后,进入二读,全院辩论;辩论完之后,进入委员会阶段,针对各部门预算逐一审查、辩论。
可是,会议室不变,所有议员都是每一个委员会的委员,所以从财政、国防、交通到教育、文化与性别事务,所有人都有份谈,所有人都还是要出席会议。过了委员会,才是三读、投票。
换言之,我们的委员会阶段名存实亡,是一个无法仔细审查各部门施政、预算编排的全院委员会。如果刚好遇到自己不感兴趣的委员会预算辩论,国会议员怎么办?你就不难看到空荡荡的国会议事厅,三三两两在国会走廊接见官员、外国访客、或甚至外出办理其他要务。
不然呢?不然坐在议事厅里,讨论的却不是自己关注的领域,又不能处理其他事情,徒浪费时间。
坐在议事厅才算有工作?
这是马来西亚特有的现象吗?不是,即便是英国国会亦如是。我有幸在2012年11月参访英国国会,更见证他们就其中一份影响英国是否继续积极参与欧盟的法案辩论与投票。在投票钟响前,国会内的位子有一半以上呈空置状态,投票钟响提醒议员进入议事厅后,整个议事厅突然爆满,许多国会议员被迫站到议长身边,甚至门口边。
要注意的是,英国有实际存在的政策委员会,与台湾一样,在委员会阶段,只有该委员会的国会议员、官员出席,可以质询的时间相对长,议员能够针对特定议题,提出更详细疑问、批评与建言。
回看马来西亚,我们大部分的议会没有委员会,但是州议会因为开会天数已经够少了,除了雪、槟两周,大部分州议会一年可能开不到20天的会议;因此,大部分州议员都会继续留在议事厅内,把握仅有的机会发言。
但是在国会,222个国会议员人人抢机会,热门的政策部门,人人抢,不热门的政策部门可能就没什么人谈。
该如何监督?
回到监督议员表现的问题,如果只算出席率、只看站起来发言的次数,毫无疑问,被国阵后座议员俱乐部点名做炮手,专门在议会中制造冲突、话题的几位国阵议员肯定榜上有名,但是,就发言素质来看呢?有没有议员是发言次数不多,发言素质却很好?
从电子媒体到印刷媒体,囿于版位、人手有限,读者、观众只看到经过媒体从业人员剪辑、挑选的“精彩片段”,没有太多话题性冲突、但是素质很好的问政辩论,没有人听,没有人看,没有人关心。这叫认真准备辩论的议员情何以堪?
假设这些议员是在自己的住处(因为国会议员在国会没有自己的办公室)或就近的选区办公室准备自己的辩论内容、接见选民、访客或处理其他要务,却被点名没出席议会,才是悲剧。
只算人头,没看人头里的脑袋装什么,恐怕是监督议员表现的致命错误。其中,也包括去年有几位公民发出假的求助信函,监督雪州、霹雳州议员对选民电邮、面子书投诉的反应速度,这样的评鉴应该用更正确的方式,而非报假案。
如果真的要监督议员表现,就要完整考量现在没有政策委员会、没有预算,议员连请一个政策研究员都要掏腰包这些窘境,改革不是照本宣科,台湾、香港的学生革命令人动容,有好些议员表现令人刮目,可是,我们的条件是否一样?
条件不一样,火候还没到的时候,我们照抄别人的一套放在自己身上,只会让更多人失去对改革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