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新聞報導一榴槤販向大耳窿借了馬幣2000元,還不出錢,遭阿窿虐待致死。今日,我在某雜誌的網絡版看到莎麗查的女兒Wan Izzana Fatimah Zabedah,Real Food公司的行政總裁一件件的換穿華服,接受記者訪問,談她的夢想,訪問穿插的是形容她的衣服有多華麗,在哪裡定做,由誰設計之類的細節。

Real Food就是被人拆穿在新加坡ION購物中心開了一間名為MeatWorks的牛排店,但門可羅雀的那家公司,幕後老闆為國家飼養企業(NFC),拿國家用來養牛的錢拿去炒房價的那一家公司,Wan Izzana的爸爸是國家飼養企業執行主席,自己則是旗下Real Food的行政總裁。上屆大選選輸,靠受委上議員入閣的媽媽說,這些都不關她的事。

路上,乞討的人坐在街角,流浪漢睡在橋下,紙皮用來保暖;回過頭,巫統貴族的女兒在沒有任何相關學歷、企業經營背景下坐擁國家註資的企業,透過媒體炫耀她年紀輕輕就擁有的財富與地位。

為國陣所踐踏的夢想
沒有人的夢想應該獲得忽略,每個人都應該有機會完成他們的夢想。曾幾何時,馬來西亞是被形容為遍地黃金的淘金地,夢想處處,只要努力,就不愁沒有飯吃;但是,十幾年來,巫統的口號喊得愈是震天價響,老百姓的生活就過得愈苦。

執政了半世紀的國陣政府,其核心價值其實一直都很清楚,早年主掌財政部的馬華公會一直以來都是「老闆政黨」,從來不把底層受薪階級的福利視為己任,因為討好資本家才是重要任務。

當巫統拿過財政部大權之後,情況也沒有改變,巫統早已失去當年的理想性(若它本來有的話),過去以老師為大宗的黨代表主體,漸漸的為承包商取代,這些承包商承包的不是其他工程,就是政府的F級工程。

如果台面上的這些部長們對於政治有所謂價值/資源分配理解的話,我們可以斷言,他們根本就是1848年法國大革命前的貴族,草菅人命、無視普通百姓之疾苦。

政治與價值分配
著名歷史學者霍布斯邦說2011年讓他想起1848法國大革命,我進入2012年,方才恍然大悟。描寫刻畫這場大革命的《雙城記》裡,巴黎貧民連一塊麵包也難求,而貴族貪贓亡法草菅人命,最後逼使人民造反,促成了法國大革命。那種貧富差距,馬來西亞相去不遠。

政治表面,尤其是在政治人物失去理想之後,所爭吵的往往並非事關老百姓的價值分配,而是為了個人利益或不知道為了什麼(純粹個人喜惡)而拌嘴的爭執。

但是,政治本身並非如此,新聞上的呈現往往突出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爭議,殊不知爭議背後涉及的往往就是資源分配。

資源分配又必須佐以更重要的價值,唯有心中存有一把價值的尺,才能夠決定資源分配的優先性。教育、國防、衛生醫療還有基礎建設撥款要各放多少比例才恰當?蓋馬路與弄好公共交通何者為先?

這些都是資源分配的問題,後面的就是對市場、國家權力、個人自由限制等等核心價值問題。唯有認清自己的價值,才能夠明確果斷的分配國家資源,沒有核心價值的從政者,只能隨波逐流,任民意擺佈。

納吉的價值觀?
納吉上台33個月以來,的確提出一個又一個的改革計劃,從一個馬來西亞到GTP、ETP、NKRA,還有KPI,這些被戲稱為“字母湯”(Alphabet soup)的計劃目標冠冕堂皇,但是納吉領導下的內閣顯然不領情,而他自己也一再U轉,決策反覆。

這在在顯示納吉只是一個沒有核心價值的首相,他對於自己管理這個國家的優先項目應該為何,政治分配資源的最終關懷是什麼完全沒有概念。所以,他可以放任自己一首手後門引入內閣的莎麗查,濫用國家公帑中飽私囊,餵飽朋黨。

實際上,國陣陣營內不止莎麗查一個,更誇張的也有,與125億天文數字的巴生港口自由貿易區一比,這個國家飼養企業醜聞還是小小巫。

政治,核心在於價值/資源的分配,分配得當,則政策不用左右搖擺,民意亦順,不然就只能順民意,當個沒有核心價值,只能苟且的政治人物。

這番話不只適用國陣,亦適用於民聯政治人物身上,代議士、領袖的工作本身就是爭取自己認為對的資源分配,假設從政只是為了得到別人的擁簇、得到舞台上的喝采,卻對資源分配沒有價值對錯的認識,那最好快快求去,免得與國陣一樣禍國殃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