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载于《独立新闻在线》2011年6月16日专栏:
【女巫手札/黄书琪专栏】首相纳吉及其内阁汲汲营营想要塑造感觉良好的一个马来西亚,但事实总与愿违,一个初生的混血小女娃就戳破了谎言。国阵政府一边高唱族群融合共处,但另一边的事实是整个政府机制根本还没准备好迎接真正的多元。
梳邦再也州议员杨巧双6月1日喜获千金,取了个依循其印裔丈夫姓氏的名,故事理应在这里打住,但在初生一周后前往登记这个新生的马来西亚公民时,却遇上了麻烦。
马来西亚先进的大马卡国民登记系统将族群列为必填选项,但这个必填选项能辨认的选项非常之少,不仅晚近因不同族群通婚的混血儿无法并列父母族裔,从葡萄牙、西班牙殖民马六甲开始就存在的欧亚裔亦无法登记为欧亚裔社群。
换言之,这个系统只认定单一“纯血”的族裔,如所谓的马来人、华人、印度人、伊班人等等,杨巧双就连选择其他的权利都没有,最后被迫先替女儿在国民登记系统上选了华裔。
友人说,这可妙了,这个华裔的小女娃有个印裔姓名呢!这的确是可爱的事情一桩,但父母不想为孩子圈定族群界限的希望却落空了,正如许许多多在杨巧双发出推特之后,在网络上响应她的网友一般,这个问题困扰着许多跨族群婚姻的父母。
增选项或选填?
作为一个多元族群社会,甚至是早期南亚、东亚以致于欧洲商旅的重要中继站,马来西亚不同血缘、肤色人种本来就多,通婚是常见之事,可是,我们的国民登记系统里却看不见跨族群,或者换个角度来说,我们的制度只看见所谓血统纯正的族群。
若要改革这个系统,我们至少有两项选择,一即增加族群的项目,不再只是纯血系统,连“其他”都没得选。如2010年美国人口普查,台湾裔美国人就发起运动,呼吁在美台裔勾选其他亚裔,填入台湾裔。
若我们觉得无止境的增加国民登记系统里的族裔分类没完没了,那我们或许可以选择更简单的方式,不再将族裔列为必填栏目,既不限制要圈选自己族裔者,也方便许多在这个项目上想破脑袋的为人父母者。
过去许多父母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可能简单的选择填入父系族裔,这是一个取巧、但也抹杀孩子一半血统文化来源的方式,他们既然被称为混血儿,但却在国家制度上非得选择一个所谓血统纯正的族裔分类,可不讽刺?
整个问题上面当然还牵扯更复杂的人类学种族问题,不谈马来人起源,单是华人一词就充满问题,所谓“中华民族”不过是20世纪初方出现的分类,在此之前汉人是汉人、满人是满人、蒙古是蒙古,更多的是以地域为分类的社群,除了地方语言不同,文字系统也有不同,56个族群统称中华民族,意图建造一个民族国家,按照部分人的说法,这恐怕叫做同化。
所以,我们号称多元文化国家,但在制度里头,却一点也不多元,看不见阿拉伯裔的马来人、武吉斯人,也看不见不同省分族裔的印度人,更不用说看不见实际上不是汉人,但被视作华人、被迫接受以汉人为中心思想的华裔。
从母姓之想象
另一方面,杨巧双的故事也不是没有令人鼓舞之处,她提供了我们一个对于未来性别平等的想象,父母亲既然可以自由选择两人共有之孩子的族裔归属,姓氏或许是我们未来的奋斗目标。
台湾在2007年5月23日修改民法中的“从父姓”原则,改为“父母书面约定”,尽管大部分父母依然约定俗成,让孩子从父姓,但此一修法至少打破了必然先从父姓,在不得以情况下方从母姓,贬低母系血缘的系统。
我们未知杨巧双权宜让取有印裔姓名的女儿当华裔的考虑是否出于公平,姓名是你的,族裔是我的;但她至少肯认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孩子属于父母亲两人,血缘来自两个人,所以族裔未必要从父系。
未来,我们或许可以朝更多元、平等的制度前进,除了族裔,就连孩子的姓氏也可自由选择从父或从母姓,在当前这个已经无法使用姓氏判别血缘远近的社会,让当事人选择自己情感认同与家庭记忆的姓氏,可能更为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