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獨有偶,這一、二個月來,無論是我在《獨立新聞在線》發表的文章,還是剛好排到檔期播出的《聚焦大選》,在談論的都是女性與政治的議題。
直到今時今日,儘管大家發現4月28日淨選盟3.0集會的女性參與者倍增,而且增加非常多的年輕女性或媽媽;但是,在互聯網上,關注政治活動或政黨專業的使用者還是以男性佔多數,女性使用者人數若能達到30%已是相當高的比例。
問題到底出現在哪裡?
女性容易被排除在公共事務之外的理由很多,除了因忙於自己家庭事務(私領域)就已經耗費心力,不像沒有社會要求一定要分擔私領域責任的男性那樣,在工作之餘,可以參與公領域社團活動,再來,也正是因為公領域長期是單一性別佔據,從制度設計、時間安排都未必適合女性參與。
我並不是要責怪男性,因為男性同樣也是這個父權社會體系的受害者。若要達至一個公平、平等的社會,性別平等主義者要追尋的不是任何一個性別凌駕、超越另一個性別的狀況,而是一個平等共處的社會,但是,許多對女性主義抱持誤解的人,總是以為,女性主義者是要吃掉男性的怪物。
實際上,女性主義之所以產生是對應於原本佔據主流的父權,但並不是要取代父權,因為用對方的思維打倒對方,實際上只是複製另一個不可欲的強權/體制。所以,性別平等的道路上,以父權的方式取代父權,只不過是複製父權,同樣的道理,可以複製在很多事情上。
在華文教育、政治鬥爭上皆如是,如果華文教育運動和打壓華教的政府使用同一種思維,禁止方言在校園裡的多元使用,認為人們只能學好一種語文,那麼與打壓者並無不同,也無法另闢蹊徑。應用在政治上,更自不待言。
延伸阅读:
《獨立新聞在線》5月16日專欄:女人何苦為難女人
《獨立新聞在線》4月6日專欄:女人與救國
聚焦大選節目訪談:女人與政治